2025年前三季度光伏產業鏈上市公司業績分析
2025年前三季度,光伏產業鏈上市公司交出“冰火兩重天”答卷:行業整體仍在價格戰泥潭中承壓,但龍頭已借技術迭代與全球化布局撕開盈利裂縫。具體來看,組件環節“增量不增利”——晶科能源以61.85GW出貨量蟬聯全球第一,卻因價格斷崖式下跌導致營收同比下滑;硅料環節迎來供給側改革紅利,部分頭部企業量價齊升,成功扭虧為盈;儲能業務成為第二增長曲線,阿特斯儲能出貨5.8GWh,同比大增32%,毛利率逆勢抬升。技術端,BC與TOPCon高效電池加速替代Perc,量產效率突破26%,帶動單瓦溢價擴大0.08-0.12元,行業競爭邏輯正從“低價內卷”轉向“高效溢價”。龍頭估值錨悄然切換:資本市場不再單純追蹤GW數,而是緊盯“瓦特利潤”與“技術領先系數”,分化行情預計貫穿全年。
一、組件“四大天王”:以技術換溢價,以全球產能對沖價格血戰
1. 隆基綠能(601012.SH)
-
行業標簽:全球硅片絕對霸主(市占率>30%)+ HPBC2.0量產先鋒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HPBC2.0電池產能已占公司電池總產能60%,單月產出2.5GW,良率鎖定97%;前三季度組件出貨39.57GW,其中BC技術路線組件首次突破4GW(占比>20%),兌現“高效差異化”戰略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Q1-Q3營收509.15億元(-13.1% yoy),凈虧損34.03億元,但虧損呈階梯式收窄——Q3單季僅虧8.34億元,環比減虧2.99億元;單位制造成本同比大降15%,期間費用率壓縮至8.2%,盈利底部已現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HPBC2.0量產效率24.8%→25.2%(roadmap 2026E),單瓦溢價0.12元,對應組件業務PE中樞從18×上修至28×;硅片端30%全球市占率+坩堝自供,成本曲線最左端,DCF模型中WACC下調0.8pct,EV/EBITDA隱含估值抬升25%。
2. 晶科能源(688223.SH)
-
行業標簽:全球組件出貨量“五連冠”,TOPCon量產規模第一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前三季度組件出貨61.85GW,繼續排名全球第一;640W+超高效產能年底將擴至40-50GW,海外產能占比進一步提升至60%,中東、東南亞市占率雙雙突破30%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479.86億元(同比-33.1%),凈虧損39.20億元;Q3單季虧損10.12億元,環比減虧33%,毛利率由負轉正并提升4.77pct,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入24.71億元,顯示渠道庫存去化基本完成,價格底部現金流韌性凸顯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Tiger Neo 640W+產能年底40GW,效率路線圖26%→26.5%,海外溢價擴大至0.15元/W;疊加美國雙反稅率或降至14%,出口毛利增厚3pct,SOTP估值中組件業務PEG由0.9×修復至1.3×,目標市值空間+35%。
3. 晶澳科技(002459.SZ)
-
行業標簽:縱向一體化率最高的組件龍頭,海外產能布局最早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全球組件產能>120GW,前三季度出貨約35GW;美國、馬來西亞基地滿產運行,產能利用率>80%,有效對沖了歐美貿易壁壘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368.09億元(同比-15.2%),凈虧損36.16億元,主要受組件均價同比下跌29%拖累;Q3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大幅減少60%,資產負債表率先“止血”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美國/馬來西亞基地享受IRA 10%稅收抵免,一體化率92%,模型中給予北美訂單3pct永續增長溢價;同時TOPCon+SE技術量產效率25%,單瓦折舊下降0.04元,PB-ROE框架下合理PB由1.2×升至1.8×。
4. 阿特斯(688472.SH)
-
行業標簽:組件+儲能“雙輪驅動”稀缺標的,儲能利潤貢獻率行業第一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組件出貨25GW,儲能系統出貨5.8GWh(同比+32%),Q3單季儲能出貨2.7GWh(同比+50%);在手儲能訂單高達30億美元(≈215億元人民幣),鎖定未來兩年高增長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312.7億元(同比-8.5%),凈利潤9.89億元,儲能業務貢獻>30%凈利潤;經營性現金流55億元(同比+120.9%),凈負債率行業最低,財務安全墊最厚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儲能訂單30億美元,鎖定24-26年CAGR>50%,分部估值給予儲能業務35× PE(對標Tesla Energy);組件業務僅10× PE,綜合估值切換至SOTP后隱含EV↑42%,現金價值重估空間最大。
二、電池片&硅料“三劍客”:N型迭代+顆粒硅降本,盈利拐點提前
1. 通威股份(600438.SH)
-
行業標簽:全球硅料+電池片“雙冠王”,N型電池量產規模第一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Q3多晶硅產量10.2萬噸(+4.5% qoq),市占率維持>25%;電池片出貨28GW,其中N型占比已躍升至55%,TOPCon平均效率25.3%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646.0億元(同比-5.4%),凈虧損52.7億元;Q3單季僅虧3.15億元,環比減虧86.7%,現貨硅料價格回升至6萬元/噸是最大邊際變量,公司成本曲線位于第一梯隊,漲價即利潤彈性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顆粒硅+模塊化還原爐,現金成本再降8%→24元/kg;硅料價格6萬元/t企穩,業績彈性系數(Δ硅料價格1萬元→Δ凈利約28億元)被資本重新定價,EV/噸估值從6×回到10×歷史中樞,期權價值釋放。
2. 愛旭股份(600732.SH)
-
行業標簽:ABC電池量產效率全球第一(26.5%),唯一實現BC技術大規模出貨的A股標的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BC電池產能>20GW,珠海、義烏基地滿負荷;前三季度ABC組件出貨8.57GW(+400% yoy),營收占比已攀升至74%,成功從電池片供應商轉型高端組件品牌商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116.0億元(同比-18.2%),凈虧損5.56億元;Q3環比減虧2.3億元,歐洲溢價訂單(溢價≈10%)集中交付,帶動單瓦盈利環比改善0.04元,BC賽道盈利能見度提升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ABC效率26.5%全球第一,海外溢價0.15-0.18元/W;珠海基地24GW滿產,固定成本攤薄30%,盈虧平衡點降至0.18美元/W。技術稀缺性帶來“效率溢價→品牌溢價”雙擊,PS估值由1.2×升至2.5×,對標Maxeon。
3. 協鑫科技(3800.HK)
-
行業標簽:顆粒硅量產成本全球最低(24.16元/kg),硅烷氣市占率>40%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Q3顆粒硅出貨3.2萬噸(+28% qoq),鈣鈦礦中試線效率突破33%,打開中期想象空間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光伏材料業務扭虧,2025年前三季度凈利潤2.8億元,顆粒硅單品貢獻70%利潤;Q3毛利率環比提升6pct至18%,顆粒硅低能耗、低碳足跡優勢開始兌現溢價,歐盟CBAM下出口溢價有望繼續放大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顆粒硅碳足跡<7kg CO?/kg-Si,獲法國ECS碳關稅豁免,出口溢價+80美元/t;鈣鈦礦中試線33%效率,給予0.5×PEG期權價值。分部估值法下顆粒硅10× EBITDA、鈣鈦礦30× PS,綜合NAV↑55%。
三、綜合與儲能協同“三叉戟”:第二增長曲線對沖組件寒冬
1. 天合光能(688599.SH)
-
行業標簽:全球組件前三+儲能系統出貨前三,“光儲一體化”龍頭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前三季度組件出貨45GW,儲能系統出貨4.2GWh(同比+50%);美國儲能工廠3GWh投產,海外高毛利訂單交付提速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499.7億元(同比-12.3%),凈虧損41.4億元;但儲能業務收入同比+65%,毛利率>20%,成為虧損收窄的核心支點,預計2026年儲能業務利潤占比將>40%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210R+TOPCon+跟蹤支架“三位一體”系統,BOS成本降低0.15元/W;儲能業務毛利率>20%,25年利潤占比望達45%,觸發估值切換——從組件制造PE 15×抬升至光儲綜合PE 25×,對應市值空間+60%。
2. 橫店東磁(002056.SZ)
-
行業標簽:A股唯一連續四季度盈利的光伏電池片龍頭,黑組件歐洲市占率>20%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電池片產能30GW,前三季度出貨18GW(同比+25%);黑組件、高反射組件在歐洲分布式市場溢價0.03-0.04元/W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175.6億元(同比+12.8%),凈利潤18.1億元(同比+5.3%),磁性材料業務貢獻穩定現金流,光伏+磁性雙輪驅動,盈利韌性行業獨一份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黑組件/高反射組件歐洲溢價3-4歐分/W,磁性材料貢獻穩定OCF 10億元,降低β系數至0.8;DDM模型下股權成本下降1pct,合理估值上移20%,成為“光伏+材料”低波動核心資產。
3. 特變電工(600089.SH)
-
行業標簽:新疆硅料成本洼地+EPC訂單蓄水池,盈利波動最小化“綜合體”。
-
最新產能產量:多晶硅產能8萬噸,前三季度出貨6.8萬噸,綜合能耗6.2kgce/kg,行業第一梯隊;光伏電站EPC簽約額120億元(+35% yoy),鎖定后續利潤。
-
最新業績指標:2025年前三季度營收780.0億元(同比+8.5%),凈利潤61.0億元(同比-12.3%),光伏業務利潤占比已升至45%,輸變電+硅料+EPC“三箭齊發”,有效平滑光伏周期波動。
-
技術-估值共振:新疆低電價+自備電廠,硅料現金成本34元/kg(行業第三低);輸變電業務提供60億元級穩定OCF,降低整體周期β。采用SOTP:硅料8× EBITDA、輸變電12× PE,綜合估值折價收窄,隱含↑30%重估空間。
結論
光伏龍頭正由“產能驅動”邁向“技術現金雙驅動”,估值錨已從“市占率”全面轉向“單瓦現金利潤+技術領先系數”。在BC、TOPCon、顆粒硅、鈣鈦礦四大技術路線勝負未分之前,資本將給予技術領先者30-50%估值溢價,直到下一輪成本曲線再次扁平。
素材來源:飛跑的鹿、新能源情報站
【免責聲明】: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,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,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,僅作參考。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、欣賞、不用于任何商業盈利、如有侵權,請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頁證明,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,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。
新能源情報站,新能源人都在看的公眾號,點擊下方卡片關注我,為您提供更多新能源權威資訊,力爭打造新能源最強公眾號(專注品牌宣傳、專題報道、新媒體代運營、新媒體矩陣、私域流量等商務合作,歡迎私信xny2517)